国家法官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员天地
此去天寒路远 归来志坚如磐
  发布时间:2021-01-11 09:39:00 打印 字号: | |

延安之行,对我而言有3个不一样:第一个,我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对这片厚重的故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第二个,这是我第二次到延安,9年之后换了身份再到圣地,内心有着不一样的感慨;第三个,受《平凡的世界》影响,对路遥深情讲述的黄土地上成长与奋斗的故事,有着不一样的感触。

一、这次延安之行,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怎么对待苦难。

梁家河的山窝里,是望不尽的山梁,走不完的沟道,吹不尽的冷风,少到极点的吃穿用,我想,苦难,才是少年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的底色。就像习总书记后来讲的,“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同样,《平凡的世界》里,有少平吃不起的丙菜,有少安撑扶着的家庭,有秀莲拿生命换来的光景,就像路遥想表达的,苦难才是人生巨大的财富。我们这代人,说苦难有点矫情,但遥想学生时代,也有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衣服的时刻。当我们在梁家河下了车,最让我动容的,是脚下的黄土地,可以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小时候我就在这样的黄土地上成长;当我们看到那些古旧的物件,最让我动容的,是那台锈迹斑斑的磨面机,小时候父亲也曾用这样的机器,支撑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这些经历、这次参观告诉我,生活本就是一部苦难史,但同时也是一部奋斗史。这些最深刻最现实的苦难,没有压垮年少的习近平,没有压垮黄土地上的少平少安,没有压垮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我想,正是经历过这些苦难,才有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的感悟和指引。

image001.jpg

二、这次延安之行,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怎么向阳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才15岁,在同批知青中年龄最小,7年岁月,既有对生活刻骨铭心的体悟,更有对群众刻骨铭心的感情、对使命刻骨铭心的认识、对身心刻骨铭心的历练。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同样,《平凡的世界》中,少安13岁辍学,面朝黄土,扛起重担,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逆袭改变那个烂包的家的命运。我理解,一个人的经历,折射的是一代人的史诗,激励的是一代人的成长。以前在部队,深夜里整栋办公楼孤零零亮着的灯,常常让我想起少平揽工时为了看书在麦秸秆边点亮的烛光。这次到延安,灰暗的窑洞里,那个习总书记用过的煤油灯,辉映的是不屈的斗争,是内心的情怀,是肩上的担当,是坚定的信仰。习总书记曾讲,“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路遥曾讲“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我理解,苦难苦难,苦中才有乐,难中才有进;心若向阳,哪里都有光;正是这些星星点点的光,才照亮了前进的路。

image002.jpg

三、这次延安之行,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怎么担当前行。

有幸到延安中院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应该说是享受了一次生动鲜活的人民法院建设史发展史奋斗史的精神大餐。边区高等法院是人民法院的历史起点,学习这段历史,是为了寻根溯源回归初心,是为了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延安中院是新时代人民法院的一个窗口,到这里参观学习,对我而言是和地方法院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法院系统的一名学生、一个新兵,当我兴奋的在庄严的法庭拍照留念时,我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到,由于专业和经历的原因,可能我这辈子也坐不上审判席,直接执法律之利剑、守正义之公平了。我们学习了人民法院的这段历史,看到了人民法院的时代新颜,如果说在座的法律专业的硕士博士是人民法院的美好未来,那么我将立足本职尽己所能做好一名司法行政人员,用默默无闻、担当作为的姿态,努力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上紧的螺丝钉,服务好保障好新时代的审判执行工作。

作者:张  立

责任编辑:国家法官学院管理员

国家法官学院

微信公众号